潇河,本名小河,又称淤泥小河,古称洞涡、洞濄、洞过、同过、铜锅或同戈水等。源出平定州乐平县(今昔阳)陡泉山西麓马道岭,流经平定、寿阳、榆次、徐沟、清源、太原(县)注入汾河,全长147公里,流域面积3720平方公里,系汾河第二大支流(仅次于文峪河)。夏秋多雨,山洪暴发,最大洪峰流量1200立方米/秒,冬季雨少,下游基本断流,属季节性河流。
据《水经》及《水经注》载:“洞过水出沾县(今昔阳旧称)北山,其水西流,与南溪水合,水出南山,西北流;黑水(即寿水)西出山,三源合舍,同归一川,东流南屈,径受阳故城东,其水西南入洞过水;洞过水合黑水,又西,蒲谷水(即大小涂水)注之;又西,原过水注之;又西,经榆次县及武灌城(今陈侃村)为洞过泽。”《魏书·地形志》云:同过水出木瓜岭(该志书以此为正源,即南溪水),一出沾岭,一出大廉山,一出原过(今榆次源涡村)祠下,五水合道,故曰“同过”。言说五水,实则列举出四源。古人认为志书列举了寿阳的寿水(今白马河)。所谓寿阳,乃寿水之阳也。
历史上洞涡水在榆次源涡一带奔流出山口后,水流湍急,来势凶猛,像脱缰的野马,横冲直撞,摆迁不定,无固定河道,淹没庄稼,冲毁村舍,泛滥成灾。据记载,仅大的改道就有七次。北则移至太原县境中南部,南则移至徐沟、清源县南境。
(相关资料图)
据明嘉靖《太原县志》县境乡村图描绘记载,小河(即洞涡水)流经张花营、北格、三贤、同戈(今同过村)、刘家堡北面,在(东)草寨与东柳林庄(当时西柳林庄、西草寨、监军庄及河滩村均位于汾河西岸)之间入汾河。清雍正年间,小河从榆次张庆村南、永康镇北入太原县郜村、辛村、梁家寨、侯家寨、同过村南,北格、三贤(在村北西南向斜穿过同过村东南)、戴家堡、石沟、南吴家堡村北,在东西柳林庄与东西里解村之间,西流至旧河滩村(约明隆庆年间遭汾河、小河洪水,分出西河滩,即今新庄村)附近入汾河。后小河又在下游改道南徙,在东、西里解村南,西流至洛阳村北入汾河。清道光年间,小河从张花村南改道西流,经张花营、南格、戴家堡村南,石沟、南吴家堡村北,西南流向南马村南,入徐沟县境长头村入汾河。民国年间,潇河从戴家堡南改道西流,经石沟村南、南吴家堡村北,洛阳村和南马村之间,西流入汾河,基本与今之河道相当。
千百年来,洞涡水在所流经区域内出现了“名从水出”的一系列地名。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曰:“太原郡有府(此谓军府)十八,其一名曰洞涡,驻有天兵军,后撤府后变为洞涡驿。”《旧唐书·昭宗纪》:天复元年(901)四月,氏叔琮营于洞涡驿;又云:天复元年(901)四月,汴兵大举攻太原,氏叔琮以兵三万长驱出团柏营于洞涡驿。是唐时已以洞涡名驿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曰:“太原府徐沟县有同戈驿,其名本取洞过水,水之阳之洞过村是也。”洞涡驿即今之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,本为“驿”,元朝时统称“站”,为同戈站,明洪武五年(1372)迁徐沟北关。今小店区北格镇有同过村,明嘉靖《太原县志》县境乡村图载名“同戈”,清道光《太原县志》载名“同过”,其立村时间当在明初甚至宋元。这也就是邑人戏称的:太原县里有个铜锅,吃饭的就有三县(即相邻的三贤村);若用木头、筷子,有东西柳林,若用盆碗,有南北瓦窑;若用柴禾,有东西草寨……除此,寿阳西洛镇潇河畔有北东、南东两个小村,当为北洞过、南洞过之简讹。颇有意味的是,潇河流域所有“名从水出”的村庄或地名均读作“东锅”,故此,北东、南东一定与洞涡水难脱干系,源涡之“涡”亦此。
民国《徐沟县志》作者刘文炳认为:洞涡之名,榆次源涡以上应为洞涡,自此以下则皆名“洞过水”。若此,徐沟“洞涡驿”又作何解,姑且存疑。问题是洞涡或同过之名,古人以为:五水合道故曰“同过”。其实合道之水远多于“五水”,别说上游,仅在平川,古代就汇入了蒋谷水(今嶑峪河)和涂水(金水河)等数条支流。即使是“五水”合道,也非在相近之地域,如寿水与蒲谷水就有数十里之遥,其他支流亦类似。莫非古人在定名时走遍了该河所有流域?否则让人费解。由寿阳县北东、南东这两个“名从水出”的村庄大胆推测,洞过水是否应为——“东过水”,即东面来的水。若此,又显过于直白。其实,我国的长江、黄河等著名河流又何不若此。
稍带说一下,过去在太原、榆次、清源及徐沟各县,均称洞涡水为小河,系比之汾水而言。这在明嘉靖《太原县志》县境乡村图、清雍正《太原县志》渠道条下及民国《徐沟县志·地理志》中均有明确记载。看来,不论是洞涡水、洞过水还是同过水,仅是古称或官方之称谓,民间皆称小河,或淤泥小河。
将小河易名为潇河,据称始于1935年同蒲铁路测量队误以小河曰潇河;另据民国《徐沟县志》,1945年,当局的晋绥察分署要把洞涡水天一渠渠首工程列为以工代赈项目,欲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,考虑“小河”之名有失文雅且让人不知所云,有关部门遂以潇、小谐音而定名为潇河。由此看来,“小”易“潇”并非笔误,况且,仅凭一个测量队就能号令将一条古老的河流立刻改名,并无可能。对于易名,尽管有人不认同,但我觉得将“小河”易为“潇河”,堪比乳名换成大名,何乐而不为呢?当然,也存在缺憾,常见有人误写为“萧何”。
古老的洞涡水,养育了流域内芸芸众生,同时,也不可否认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,在晋川近河村落横冲直撞,每遇雨季,犹如猛兽在野,洪水肆虐,咆哮不息,将好多村庄一分为二,将汾水搅得沸反盈天、鸡犬不宁,由于携带有大量泥沙,年复一年地抬升了汾东地面,将正常南流的汾水死命向西挤压,几近吕梁山麓。同时,太原县南截沿汾河的多个村庄被迫从河西搬迁至河东,个别甚至没于汾水之中。
真是爱也潇河,恨也潇河。
来源:太原日报
原标题:潇河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