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资讯!打破“成长烦恼”:冠军企业如何闯新赛道?|跨城对标 丹灶先行

南方plus客户端   2023-02-21 20:15:41

宁波慈溪市崇寿镇,藏着一家独特的打火机博物馆。从原始时代的钻木取火,到如今的微电子打火机,历经变迁的25000多件点火工具收藏于此,堪称世界第一。博物馆的“藏身地”与管理者,是在日本占据60%打火机市场的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新海”)。

15公里外,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慈星”)的展厅犹如一个小型针织主题展。这里汇聚着各色自动化纺织机械和针织成品,不仅包括花色各异的服装,还有一幅27米长的针织清明上河图。这些产品的生产者慈星,占据国内第一的电脑横机市场份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新海的行业综合实力世界第二,慈星是国家级单项冠军。两家冠军企业却不约而同遭遇了行业天花板——在经历快速增长后,市场份额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难。而他们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:寻找新赛道。新海切入医疗器械市场,开启新增长曲线;慈星向数字化改造服务商转型,创造企业更大附加值。

到底如何突破增长瓶颈?这也是佛山企业的共同烦恼。2月20日,佛山南海丹灶企业走进新海、慈星,看宁波冠军企业如何打破“成长烦恼”,以全新赛道突破发展天花板。

丹灶企业家观察慈星针织机械产品。 南方拍客 供图

循序渐进的跨界之道

“没有想到,一个小小的打火机能做出这么大的市场。更没想到,传统行业出身的企业,却能向高端的生命健康领域坚定迈进。”这是在调研新海时,丹灶企业家发出的最大感慨。

从1993年成立至今,新海已在打火机领域耕耘了30年,至今屹立不倒。究其原因,是其一直对产品的质量与技术高水准有执念。

进入以严苛著称的日本、并占据市场份额大头,是新海竞争的一大护城河。在日本,新海打火机最重要的一个销售渠道是7-11等便利店。但7-11对进驻的打火机有着很高要求:产品瑕疵率是百万分之一,且每一只打火机都要检测,而不是抽检。

丹灶企业家走访世界打火机博物馆。 南方拍客 供图

为了达标,新海成立检测中心,专门攻克这一难关,最终成功顶替原来日本的供应商,成为7-11的供应商。

在创新方面,尽管打火机历经多次迭代,但新海仍在尝试新品开发。耗费8年时间,投入上亿资金,新海首创了AS恒流阀打火机。这一技术能让打火机火焰更稳定,安全系数大大提升。

“我们光一个小小打火机,就有1000多项专利。”新海副总裁孙宁薇说。

尽管在品质和创新方面做到极致,但新海仍然遭遇了“天花板”。国内对打火机品牌敏感度不高;同时,打火机属于危险品,运输受限制,制约了电商发展;此外,新海的打火机业务已经进驻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,遍布世界五大洲。这些因素让新海的打火机市场份额难有大的提升。

此时,选择一条新赛道,进入了新海的视野范围。“我们考虑过汽配、光伏、新能源等赛道,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生命健康。”孙宁薇说,因为这个行业一直发展比较稳健,属于朝阳产业,更需要精密制造和高品质的产品,这正是新海需要和擅长的。

丹灶企业家与新海科技高管交流。 南方拍客 供图

2010年,新海通过参股和收购进军医疗器械行业,生产重症监护耗材、呼吸麻醉耗材等。这类产品和打火机类似,都涉及精密塑料的研发生产,“对我们来说,就是将我们做打火机的精密塑料研发制造能力,运用到了市场空间更大、利润率更高的医疗健康产业,并没有很大的跨界。”孙宁薇说。

据她介绍,在此之前,新海专门请了第三方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做了调研。对新海来说,由于企业转型周期较长,所以新切入的产业自身周期也不能短,否则刚进入就变成夕阳行业,让企业丢失机会。

对医疗器械这条新赛道的切入,新海选择循序渐进,并非一上来就做最高端的,而是从耗材入手。新海投资新企业也是先参股,再收购。同时它也自建人才团队,发展模式上做到“外延”和“内生”两条腿走路。

“新海的探索,对同样面临增长难题、产能过剩的佛山企业,提供了新的启示。”佛山市康晖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基说。

“了解客户的客户”

清明上河图,27米,针织,一次成形。一幅挂在慈星展厅内的针织画卷,细节生动,让参观的丹灶企业家们纷纷驻足观看。这一看起来复杂无比的针织制品,对于慈星的电脑横机来说实则“小菜一碟”,其企业实力也可见一斑。

1988年,孙平范从生产手摇横机的小作坊起步,切入针织机械行业,随后创办慈星公司,一路深耕针织机械领域30年。期间,通过提升针织机械技术水平、开展跨国并购、推动智能化改造等一系列举措,慈星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针织横机制造商。2017年,慈星成为宁波首个摘取国家“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”称号的企业。

慈星智能示范车间内景。 南方拍客 供图

在座谈会现场,慈星长达8年的转型发展历程,引发了丹灶企业家的关注。在当天晚上举办的复盘座谈会上,佛山市南海区金沙珠江五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全表示,慈星股份的转型是“对整个产业链的新思考”。

这场转型源起于慈星的“天花板”忧虑。“做工业母机很容易遇到‘天花板’,当市场份额去到30%左右,就很难再往上增加了。”慈星副总经理李立军表示,为了突破发展瓶颈,实现可持续发展,2015年前后,慈星开始基于工业互联网,从设备供应商向针织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商转型。

在帮助客户将工厂数字化之后,慈星相当于打造了一个“云上工厂”,掌握了众多针织企业的产能情况。在此基础上,慈星开始了更深入的转型。用李立军的话来说就是“走到前面去,了解客户的客户”。慈星组建了超过百人的创意设计团队,直接为一线服装品牌提供款式设计,甚至承接服装订单,再将订单转给有生产能力的客户。

“客户有订单了,才会继续购买我们的设备。”李立军说。转型不转场,慈星尝试通过数字化新技术,在针织机械领域创造更大的可能。

这一颠覆传统产业链运作的新模式,让调研团的丹灶企业家们大受启发。“从生产机械到接单给客户做,慈星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平台,这种想法值得我们参考。”陈健全说。

广东金丽声展示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亚森表示:“让客户变成自己的工厂,这是很前卫的做法。这也反映出,慈星是站在如何解决客户问题的角度去做市场,这一点给我们很大启发。”

【撰文】吴欣宁 林东云

【摄影】蔡志浩

【作者】 吴欣宁;林东云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